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简介

学院始建于1971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校址在陕西省咸阳市)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9月根据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两校进入合并“磨合期”。

目前,学院相对独立办学。36年来,学院经过了“筹建创业”、“巩固发展”、“稳步提高”和“开拓奋进”四个发展时期,形成了“筹建精神”和优良的学风、校风和办学传统。 学院坐落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八一镇,占地面积1300多亩,东临碧波浩淼的尼洋河,西倚苍翠葱郁的觉木山,校园依山傍水,满园苍翠,鸟语花香,幽静雅致,集自然之秀,汇人文之灵,荣膺“国家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西藏自治区2004-2006年度文明学校”。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西藏,服务“三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智力和技术支撑经济建设为己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函授教育、干部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学院确立了学科建设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遵循“重视基础、加强应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特色、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截至2007年8月,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2739人、硕士研究生36人。   

36年来,学院先后为西藏农牧林水电行业直接培养和输送了全日制毕业生5634人,培训各类各级人才5639人,他们走向社会后,均显示出扎实的功底、较强的竞争能力、动手能力和发展潜力,深受社会的欢迎和信赖。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西藏经济建设的骨干,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独具特色的课外教学、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学院奖助学渠道多样,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奖、贷、助、补、减(免)”体系,设有教学奖励基金、“浙江金都”奖学(教)金和6项奖学金。 学院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反分裂教育和反分裂斗争,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取得了明显成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不断涌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继续加大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发展机遇,求真务实,上下一心,深化改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为实现西藏“一加强、两促进”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做出新的贡献。学院现有教职工434人(含援藏干部7人),其中专任教师246人;有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7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8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1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8人,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自治区教学能手3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首届)2人,全区环境保护先进个人1人。